“破译大脑之谜”无疑是世界上最具有挑战性的科学命题。2021年,“中国脑计划”正式发布,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如何借助科技创新抵达人脑这一“终极疆域”,有赖于通过交叉学科的研究来探索和解决。
12月29日下午,武汉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讨会第4期(总第4期)在珞珈山庄第六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心理与认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张喜淋教授、孟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王金辉研究员就“视觉注意与行为成瘾”“脑网络异常与脑疾病”“面孔认知与AI面孔识别”等脑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作了学术分享。研讨会由武汉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喻丰教授主持,心理学系师生代表参会。
喻丰教授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简要介绍了武汉大学心理学系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他指出,武汉大学心理学系现有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以人格社会和发展教育为主。面向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理工医的交叉融合,加强与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方面的协同研究,不断推动心理学学科快速发展。
张喜淋教授聚焦视觉注意,从视觉注意的产生原理、功能、研究机制以及能否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临床应用等展开深入阐释,并对与之相关的行为成瘾现象进行了描述。他表示,希望能进一步完善研究样本,将研究对象从自闭症学生群体扩大至儿童群体,增强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临床实用性。
王金辉研究员以基于磁共振成像的人脑影像手段为主题,介绍了开发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人脑网络分析方法。他指出,MRI是研究人脑网络的重要手段,而结构核磁共振成像则因其蕴含丰富的脑形态信息等突出优势,在脑网络研究中异军突起,实现了由跨人群形态协变网络到群体形态协变网络的转变和突破,有望在抑郁症、失眠障碍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孟明教授就面孔识别这一学术热点话题阐释意识内容形成的脑机制及人脸身份和表情概念的涌现。他指出,面孔空想性错视现象与知觉意识形成的脑机制关系密切,并结合心理物理研究、脑成像研究、发展发育研究、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等分析面孔类别概念的涌现,得出面孔类别判断能力与渐变的面孔视觉分析等相关结论。这些结论为理解面孔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并为人工智能面孔识别的效能提升提供新思路。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研讨,畅所欲言,就两校心理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喻丰教授总结指出,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展望未来,武汉大学心理学系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学科交叉研究,让神经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未来心理学与脑科学将会更加紧密地交叉融合,以更强的学术活力不断攀登科研高峰,实现学科建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