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由武汉大学作为发起单位之一的“2023场景(中国)高峰论坛”于线上举办。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的15位学者聚焦新时代下中国文化创新性发展开展学术研讨,为学界带来了一场前沿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学术盛宴。
在开幕式和主旨发言环节,多位专家学者针对夜间消费、场景预测、文化遗产、城市文化、社区治理等内容进行了最新成果分享。
芝加哥大学特里·克拉克教授就场景研究核心概念及其内在价值进行了诠释,他结合当前国际上场景研究的主要理论方向和数据分析,提出了场景研究在地化问题,重点就中国场景理论研究的时代特性和内在价值进行了阐述。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围绕中国夜间文旅消费这一方向进行分享,以北京798、哈尔滨中央大街等15个夜间消费聚集区为研究样本,在计算其夜间文旅消费场景得分的基础上,从访客性别、访客年龄、访客消费能力、品牌吸引力、夜间活跃度等几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最后以场景思维针对夜间文旅集聚区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出了建议。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丹尼尔·西尔就其与巴西研究团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意图构建一个用以预测场景未来变化的网络模型。同时,西尔教授分享了研究团队运用谷歌地图和新的舒适物抓取工具,获取全球20余个城市的舒适物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认为舒适物的分类相较于目前的分类而言,更加具有洞察力,这体现了场景理论研究范式的有效性和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武汉大学陈波教授就“中国山岳型世界文化遗产场景表达研究”这一主题进行发言,通过梳理并分析8个中国山岳型世界文化遗产的场景特征,探讨了“山岳”这一文化载体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并就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类型舒适物的划分和处理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
日本九州路德学院大学讲师岸洋子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小林良彰发言,介绍其团队运用场景理论研究影响日本社区人口流动因素的成果,其团队提取了全日本的POI数据,从中筛选出76种舒适物和16种场景维度,并以场景理论来解释人口下降与迁徙、居民治理意向、城市治理偏好等问题,并提出场景是预测居民对于城市治理参与度的重要工具,对于日本城市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张必春教授就城市公共空间对居民参与行为的影响这一研究内容展开分享,从社区公共物理空间、社区公共社会空间、社区公共信息空间三个维度对社区参与的影响进行数据分析,并构建研究模型,最终提出关于城市社区营造的建设性意见。
在主题论坛环节,山东大学金融研究院特聘教授魏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徐剑、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周永博、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温雯、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孙传明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咖啡文化、非遗街区、数字化创新等内容进行演讲,针对场景与文化创新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了更为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针对上述研究成果,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进行了总结和点评。他认为,各位学者就场景理论的中国化表达做出了努力,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为推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中国化方案。尤其是本次场景研讨在研究方法上有丰富的应用,方法论的锤炼取得了更深入的进展。他认为,文化社会学的方法还要深入到了社会心理层面,作为文化认同型国家,中国人素以历史文化为精神根基,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值得更为深入的讨论。傅才武教授就场景研究提出了方向,他建议场景研究应推动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鉴,其理论的创新应伴随着学科和范式的创新,以此推动学术话语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应推动场景理论进一步解决地方城市社区乡村和文旅行业发展的重大实际问题,进一步发挥场景理论的学术价值。
本次论坛通过ZOOM网络研讨会进行,中国网++、新浪新闻、百度新闻、腾讯视频、新浪微博等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共有141.87万人在线观看。未来,场景学术联合体将推进开展更多国际化、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合作,推动场景理论服务于我国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发展等领域,从场景视角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话语,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提供创新方案。